有一种文化,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,带着历史的芬芳;有一种精神,如旖旎的春风,自血脉之初浩荡飘拂,绵延至今。它,就是“廉洁家风”。廉洁家风始终是赓续红色血脉、涵养时代新风的精神土壤。出生在党员之家的我,从小就接受着父辈们的教导,从孩童时期的“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”,到成年后的“守好红线、底线”,在家人们的言传身教中,培育了正确的精神品格。
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,中华民族重情重礼的传统由来已久,梁启超曾说:“情感……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。”逢年过节,提上礼物走亲访友;亲朋过事,带上礼金送上祝福,本是正常的人情往来,情感维系,然而,一份份昂贵的礼物,一叠叠厚实的礼金,其中包含的到底是真情实意的关切问候,还是暧昧擦边的利益需求?纯粹的情感在充满利益的往来中逐渐变质。如果正常的礼尚往来成了“人情债”,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以“人情往来”之名,行利益交换之实,就应该被改变和摒弃。
廉洁家风能够绘就清白人生底色,激荡清明党风政风。纵观古今历史长河,仅是洈水,坚守“廉洁家风”之人便比比皆是。樟木溪村李姓婆婆生于道光三年(1824年),19岁嫁到张家。她为人和善,孝公婆、敬夫君、爱子嗣,团结族亲,和睦邻里,常怀悲悯之心,济孤扶贫,很受乡人尊敬。丈夫死后,李婆婆忠贞守节,培育后代,教育子孙精忠报国。当地官府特制“艾节风高”金字牌匾一块表彰其美德,后由张氏后人无偿捐给樟木溪村史馆。
回顾大坝精神,“那时的人忠厚实诚,心地善良。由于设备简陋,参与施工的民工只好用手掌压缝。即便手掌红肿,手指磨破,无一人叫苦叫累,更无一人偷懒行滑。大坝快要封顶时,新场连成立了‘董存瑞战斗突击队’。他们满车快跑(每车400-500斤),按时完成任务。该战斗突击队曾三次受到县指挥部的嘉奖。”时任新场连连长的许甲丙回忆时热泪盈眶。那浩荡的10万建设大军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,建设如此浩大的水库工程,我们不能忘怀;他们日夜鏖战、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,我们不能忘怀!如今洈水水库上屹立不倒的人工大坝,时刻提醒着后人要继续发扬战天斗地、甘于奉献的大坝精神。
有人说,我既不是党员,也没个一官半职,廉洁离我远着呢。其实不然,廉洁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,杨家河村楹联文化街,家家户户门口贴着的廉政对,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来来往往的人,廉洁文化润物细无声。田间挥汗如雨的村民说:“廉洁就是滴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饭,不让大伙在背地里戳脊梁骨。”集镇走街串巷的小贩说:“廉洁就是不缺斤少两,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”各级党员干部说:“廉洁就是坚守初心,对得起人民。”
涵养廉洁文化,助推移风易俗是一项艰难又长期的工作,要想改变根植于国人血脉中“讲人情、重礼数”的传统,是一个“老大难”问题,“老”在千年遗风、“大”在千家万户、“难”在除旧立新。需要我们用“新”风尚、“小”切口、“巧”方法涵养廉洁家风。在洈水镇,有这样一位老兵,在战场上,他奋勇杀敌,曾先后被记个人一等功两次、集体一等功一次。他曾与战友们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。穿上军装,他是保家卫国的战士;复员回乡,他是深埋于土地的一粒种子,他就是导弹老兵肖德准。受父亲影响,肖德准的小儿子肖锐军也有一个当兵梦,但由于身高不够,过不了体检这关,肖锐军想请父亲去说说好话,但被他拒绝了,他说“热血男儿就当保家卫国,但若是为了这,要打破原则,那我是万万不会做的。” 肖德准以身作则,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,让“踏实干事、吃苦耐劳”成为一家的家风传承。
家风正才能民风淳,民风淳才能政风清,让我们带头树立廉洁家风,在浩然家风中涵养凛然作风,永葆清廉本色,用青春和热血诠释青年人的清廉与忠诚。